建成于1957年的220千伏西郊變電站,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區(qū)大型變電站。1958年,上海的最高用電負荷只有60萬千瓦,而西郊站三臺220千伏主變每臺容量都是9萬千瓦,三臺主變承擔了當時上海近一半的用電負荷,西郊站因此得名“遠東第一站”。1978年,這個數(shù)據(jù)變?yōu)槲宸种弧6?018年,西郊站在迎峰度夏期間的最高負荷僅占全市最高用電負荷的五十分之一左右。
40年,西郊站始終伴隨電網的發(fā)展而改變,而不變的是一代代電力人“人民電業(yè)為人民”的初心。
曾是最重要的樞紐變電站
40年來,西郊站在上海電網中地位的改變恰恰是電網飛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上海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數(shù)量從1978年的8座增長到2018年的140座,對應的變電容量從138萬千伏安增長到11400萬千伏安。
還有一年多就要退休的西郊站前站長王惠平與許多老師傅一樣,對西郊站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王惠平說:“我1977年進廠就分配到西郊站做運行值班工作。那個時候,西郊站的地位就像現(xiàn)在的特高壓練塘站一樣。新員工進廠都要到西郊站實習,只有政審合格、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才能留下來?!?/span>
時隔40年,王惠平對1978年西郊站的上級電源線還如數(shù)家珍:兩回進線來自萬榮站、一回來自吳涇發(fā)電廠、一回來自閔行發(fā)電廠、兩回來自浙江杭州變電站(新安江水電)、一回來自江蘇望亭發(fā)電廠。
這樣的上級電源配置,讓西郊站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上海最重要的樞紐變電站。直到1988年,±500千伏南橋換流站投運以及220千伏黃渡變電站升級為500千伏變電站,西郊站在上海電網中的地位才開始逐漸下降。
老站實現(xiàn)華麗轉身
40年來,西郊站先后經歷過3次較大規(guī)模的改造,設備從蘇聯(lián)進口及仿蘇設備,一直發(fā)展到如今100%使用國產設備。
去年退休的西郊站老師傅茅潔星回憶:“西郊站每一次改造都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可以說,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站里的設備越來越好。”
“旁路代”是變電站倒閘操作中較為復雜的一項任務。通過旁路開關和旁路母線暫時替代發(fā)生故障的斷路器以避免負荷損失,好比心臟外科手術時用的體外循環(huán)?!耙郧罢纠飻嗦菲鞴收项l發(fā),幾乎每個禮拜都要‘旁路代’,運行人員幾乎都能把上百步的操作步驟背出來。后來,隨著電網設備可靠性不斷提升,‘旁路代’這種方式才逐漸退出?!泵嵭钦f。
同樣退出電網的還有用于調節(jié)電網有功和無功功率的同步調相機。由于存在運行維護復雜、有功功率損耗大、運行噪聲較高等缺點,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調相機逐步被其他電網調壓設備取代。1999年,上海電網最后一臺調相機在西郊站正式退役。
自2013年起,西郊站迎來了建成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改造,并于2014年年底順利實現(xiàn)了老站新生。全新的自動化監(jiān)控系統(tǒng)、35千伏開關柜、混合氣體絕緣開關(HGIS)等設備悉數(shù)走進這座歷史悠久的變電站。與此同時,中心城區(qū)7座老舊220千伏變電站同樣進行了整站改造,一大批“超齡服役”的老設備完成歷史使命,一座座老站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
薪火相傳的精神家園
經過改造后的西郊站,保留了標志性的蘇式紅磚結構的設備樓。目前,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正準備將其改造成上海電網歷史展示館,用于留存電網發(fā)展的歷史印跡。設備樓的外墻上至今保留著改革開放后刻的標語——“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是企業(yè)進步的根本途徑。”
紅墻磚瓦既見證了上海電網的發(fā)展,也是一代代電力人薪火相傳的精神家園。
王惠平剛工作的時候,西郊站共有40名運行值班人員,除了常規(guī)的倒閘操作、許可驗收和設備巡視外,還有許多的輔助工作和雜活需要完成。他說:“那個時候主變風扇馬達壞了是運行人員自己動手換,站里的照明系統(tǒng)、水泵維修,甚至廁所清潔工作都需要自己動手。”
如今,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發(fā)展和中心站模式啟動,40名運行人員可以管理15座變電站,西郊站早已成為一座無人值守變電站,工作效率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由于在電網中的獨特地位,西郊站一直是培養(yǎng)人才、鍛煉人才和輸送人才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西郊站還承擔了上海電網新任變電站站長的培養(yǎng)任務,一大批技術骨干經過在這里的鍛煉成為重要變電站的站長。
“我們那一代員工基本都是初中和技校畢業(yè),如今的新員工都是本科以上的高學歷,但不變的是我們一直延續(xù)至今的一對一師徒帶教傳統(tǒng)。”在王惠平看來,老師傅的言傳身教對于新人的成長至關重要。一代又一代西郊人就是用這種方式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了大量專業(yè)人才,也為電網的不斷發(fā)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40年滄桑巨變,王惠平、茅潔星從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變成了兩鬢斑白的老師傅。
上世紀80年代,迎峰度夏的時候用電緊張,西郊站幾乎每天都要拉電限電;上世紀90年代,站里逐步開始安裝空調,但首先滿足的是設備房間,員工工作生活區(qū)域是最后考慮的;本世紀初,計算機在站里全面普及,許多員工都是自己花錢租一臺計算機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最終考到計算機初級和中級證書。
如今,朝氣蓬勃的運維管理團隊、智能的巡檢機器人、先進可靠的電力設備都讓這座曾經的“遠東第一站”處處充滿生機。
主辦單位:中國電力發(fā)展促進會 網站運營:北京中電創(chuàng)智科技有限公司 國網信通億力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銷售熱線:400-007-1585
項目合作:400-007-1585 投稿:63413737 傳真:010-58689040 投稿郵箱:yaoguisheng@chinapower.com.cn
《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與信息服務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編號:京ICP證140522號 京ICP備14013100號 京公安備11010602010147號
建成于1957年的220千伏西郊變電站,是上海歷史最悠久的中心城區(qū)大型變電站。1958年,上海的最高用電負荷只有60萬千瓦,而西郊站三臺220千伏主變每臺容量都是9萬千瓦,三臺主變承擔了當時上海近一半的用電負荷,西郊站因此得名“遠東第一站”。1978年,這個數(shù)據(jù)變?yōu)槲宸种?。而?018年,西郊站在迎峰度夏期間的最高負荷僅占全市最高用電負荷的五十分之一左右。
40年,西郊站始終伴隨電網的發(fā)展而改變,而不變的是一代代電力人“人民電業(yè)為人民”的初心。
曾是最重要的樞紐變電站
40年來,西郊站在上海電網中地位的改變恰恰是電網飛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上海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數(shù)量從1978年的8座增長到2018年的140座,對應的變電容量從138萬千伏安增長到11400萬千伏安。
還有一年多就要退休的西郊站前站長王惠平與許多老師傅一樣,對西郊站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
王惠平說:“我1977年進廠就分配到西郊站做運行值班工作。那個時候,西郊站的地位就像現(xiàn)在的特高壓練塘站一樣。新員工進廠都要到西郊站實習,只有政審合格、表現(xiàn)優(yōu)秀的才能留下來?!?/span>
時隔40年,王惠平對1978年西郊站的上級電源線還如數(shù)家珍:兩回進線來自萬榮站、一回來自吳涇發(fā)電廠、一回來自閔行發(fā)電廠、兩回來自浙江杭州變電站(新安江水電)、一回來自江蘇望亭發(fā)電廠。
這樣的上級電源配置,讓西郊站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上海最重要的樞紐變電站。直到1988年,±500千伏南橋換流站投運以及220千伏黃渡變電站升級為500千伏變電站,西郊站在上海電網中的地位才開始逐漸下降。
老站實現(xiàn)華麗轉身
40年來,西郊站先后經歷過3次較大規(guī)模的改造,設備從蘇聯(lián)進口及仿蘇設備,一直發(fā)展到如今100%使用國產設備。
去年退休的西郊站老師傅茅潔星回憶:“西郊站每一次改造都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可以說,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站里的設備越來越好?!?/span>
“旁路代”是變電站倒閘操作中較為復雜的一項任務。通過旁路開關和旁路母線暫時替代發(fā)生故障的斷路器以避免負荷損失,好比心臟外科手術時用的體外循環(huán)?!耙郧罢纠飻嗦菲鞴收项l發(fā),幾乎每個禮拜都要‘旁路代’,運行人員幾乎都能把上百步的操作步驟背出來。后來,隨著電網設備可靠性不斷提升,‘旁路代’這種方式才逐漸退出?!泵嵭钦f。
同樣退出電網的還有用于調節(jié)電網有功和無功功率的同步調相機。由于存在運行維護復雜、有功功率損耗大、運行噪聲較高等缺點,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調相機逐步被其他電網調壓設備取代。1999年,上海電網最后一臺調相機在西郊站正式退役。
自2013年起,西郊站迎來了建成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一次改造,并于2014年年底順利實現(xiàn)了老站新生。全新的自動化監(jiān)控系統(tǒng)、35千伏開關柜、混合氣體絕緣開關(HGIS)等設備悉數(shù)走進這座歷史悠久的變電站。與此同時,中心城區(qū)7座老舊220千伏變電站同樣進行了整站改造,一大批“超齡服役”的老設備完成歷史使命,一座座老站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
薪火相傳的精神家園
經過改造后的西郊站,保留了標志性的蘇式紅磚結構的設備樓。目前,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正準備將其改造成上海電網歷史展示館,用于留存電網發(fā)展的歷史印跡。設備樓的外墻上至今保留著改革開放后刻的標語——“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是企業(yè)進步的根本途徑。”
紅墻磚瓦既見證了上海電網的發(fā)展,也是一代代電力人薪火相傳的精神家園。
王惠平剛工作的時候,西郊站共有40名運行值班人員,除了常規(guī)的倒閘操作、許可驗收和設備巡視外,還有許多的輔助工作和雜活需要完成。他說:“那個時候主變風扇馬達壞了是運行人員自己動手換,站里的照明系統(tǒng)、水泵維修,甚至廁所清潔工作都需要自己動手?!?/span>
如今,隨著自動化技術的發(fā)展和中心站模式啟動,40名運行人員可以管理15座變電站,西郊站早已成為一座無人值守變電站,工作效率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由于在電網中的獨特地位,西郊站一直是培養(yǎng)人才、鍛煉人才和輸送人才的地方。上世紀80年代,西郊站還承擔了上海電網新任變電站站長的培養(yǎng)任務,一大批技術骨干經過在這里的鍛煉成為重要變電站的站長。
“我們那一代員工基本都是初中和技校畢業(yè),如今的新員工都是本科以上的高學歷,但不變的是我們一直延續(xù)至今的一對一師徒帶教傳統(tǒng)?!痹谕趸萜娇磥恚蠋煾档难詡魃斫虒τ谛氯说某砷L至關重要。一代又一代西郊人就是用這種方式為企業(yè)培養(yǎng)了大量專業(yè)人才,也為電網的不斷發(fā)展作出不可替代的貢獻。
40年滄桑巨變,王惠平、茅潔星從初出茅廬的小伙子變成了兩鬢斑白的老師傅。
上世紀80年代,迎峰度夏的時候用電緊張,西郊站幾乎每天都要拉電限電;上世紀90年代,站里逐步開始安裝空調,但首先滿足的是設備房間,員工工作生活區(qū)域是最后考慮的;本世紀初,計算機在站里全面普及,許多員工都是自己花錢租一臺計算機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最終考到計算機初級和中級證書。
如今,朝氣蓬勃的運維管理團隊、智能的巡檢機器人、先進可靠的電力設備都讓這座曾經的“遠東第一站”處處充滿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