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上有這樣一篇詩文——《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dú)親其親,不獨(dú)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dú)、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所謂大同,引申到現(xiàn)在,就是我們國家一直在倡導(dǎo)的和諧社會吧??v觀歷史,基本上都離不開和諧二字,只不過稱謂不同罷了。從孔子的“大同”社會到老子的“小國寡民”,從淘淵明的“世外桃源”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從孔孟的“和為貴”墨子的“兼相愛”,到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為公”,都是關(guān)于“和諧社會”的不同描述。而我,從前日看到的一幕,真切的感受到和諧在生活中的存在。
前日在碧沙崗公園遛彎,碰巧看到鄭州碧沙民族管弦樂隊(duì)的演出。場地不大,僅僅是公園里樹蔭下的一角。人挺多,而且都是爺爺奶奶們,搬著馬扎里三排外三排的坐著。最重要的是,這個樂隊(duì)也都是上了年齡的退休老職工。聽完了整個演奏,雖然我只知道其中的一曲《梁祝》。
我閨蜜對我說,以后她也要學(xué)一門樂器,等到老了也跟著消遣。我呢,則在想,現(xiàn)在的生活,真的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呢。吃不飽的時候在考慮生計(jì);生計(jì)解決了,就要開始去享受生活。老人家,奮斗了一輩子,也該是享享清福的時候了。這也許只是現(xiàn)代老年人生活的一個縮影,但不論如何,我們都能看出,時代在變化,生活質(zhì)量也在變化,更的人可以去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人這一生,奮斗了,努力了,到老年也能開開心心的做自己喜歡的事,這不正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闡釋嗎?感謝今天的國家,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jī)會。當(dāng)我們的社會真正的做到從老有所養(yǎng)變成老有所樂,整個社會的文明,也必將進(jìn)步一大截?。铌柟?nbsp;常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