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1月是薄荷采收季。在安徽省太和縣大新鎮(zhèn),遍地的薄荷散發(fā)出淡淡的清香。
10月14日,大新鎮(zhèn)辛莊村村民張保福家的薄荷種植基地里,30多名村民正在割薄荷頭。在一片剛剛收獲完的薄荷田里,張保福按下電表箱里的開關,給薄荷補水。
“俺們都是旁邊村的,在家沒事做,就來這里干點零活,上午除草,下午割薄荷頭,一天能掙80塊錢。”一名村民說。
太和縣土壤肥沃、透氣性好、土質疏松,非常適合薄荷生長。2013年,張保福流轉300多畝土地成立了保福家庭農場,除了種植薄荷、培育薄荷品種,還建起7座全自動電烘干房,用來烘干薄荷頭、制作薄荷茶顆粒。當地供電所了解到張保福的用電需求后,將供電線路架設到了廠房大門口。
張保福介紹,薄荷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每年收割四五茬,每茬收割周期35天左右。目前,辛莊村及周邊區(qū)域薄荷種植面積已有近萬畝。隨著當地薄荷的規(guī)?;N植,每家種植戶幾乎都用上了電烘干設備。
在張保福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將新收割的薄荷頭放到智能烘干房架子上烘干。智能烘干房一次能烘干4000多斤新鮮薄荷頭,經過46個小時左右的烘干除濕,出干貨大約600斤。“相比以前用煤炭烘干,使用電烘干出來的薄荷頭品相更好,能賣上價格,還不污染環(huán)境。我們基地擴大了生產規(guī)模后,又安裝了專用變壓器。現在所有烘干機一起開都沒問題。”張保福介紹,頭兩茬薄荷頭日照長、葉面厚,烘干后主要用于做茶,后幾茬主要用于藥廠加工飲片,一年下來每畝薄荷田能收入8000元左右。
隨著太和縣薄荷產業(yè)不斷發(fā)展,當地近年來探索出“合作社+種植戶”模式,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紛紛返鄉(xiāng)加入到薄荷種植加工產業(yè)隊伍中,用電負荷也隨之增加。太和縣供電公司為規(guī)?;I(yè)化、標準化特色農業(yè)生產用電提供個性化服務,綜合考慮供電可靠性、節(jié)能環(huán)保、用電安全等因素為客戶量身定制符合自身發(fā)展的供電方案。該公司還根據各村用電需求變化,及時增容配電變壓器,保障鄉(xiāng)村特色產業(yè)的用電需求。
2021年,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考核認定名單公布,太和縣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薄荷)名列其中。目前,該基地內薄荷產品從業(yè)人員超萬人,主要生產薄荷腦、薄荷素油等產品,種類超過300個,貿易伙伴涉及30個國家和地區(qū),已成為安徽省最大的薄荷進出口基地。
目前,太和縣擁有薄荷生產上下游產業(yè)鏈企業(yè)40余家,各類薄荷產品遠銷韓國等市場,薄荷全產業(yè)鏈年產值達20億元。(徐剛)
評論